YD硬質合金氣焊條 簡介:
YD型硬質合金復合材料堆焊焊條(簡稱YD型焊條),是由粒狀燒結硬質合金與有彈性的胎體合金混合制成。外涂一層特殊熔劑并著色,以標識顆粒等級大小。燒結硬質合金顆粒主要為含鈷碳化鎢,其硬度為HRA89-91;胎體金屬為“鎳銅”合金,抗拉強度690MPa,硬度:HB≥ 160。
YD型焊條需要與一種打底焊條(YD—D)和專用熔劑(YD—R)配合使用。均有我廠按比例配套供應。
YD-D打底焊條是一種外皮涂有特殊熔劑的氣焊焊條,
YD-R是一種復合物制造的熔劑, 用途:YD型焊條主要用于堆焊石油、礦山、采煤、地質、建筑等工業中一些嚴重磨損或兼有切削的工件。如:銑鞋、磨鞋、扶正器、擴孔器、鉆桿接頭、水力割刀、刮刀片、刨煤機刨刀、取芯鉆頭、打樁鉆頭、螺旋鉆頭等。
堆焊工藝:YD型焊條是采用氧—乙炔火焰進行堆焊,使用的氣焊焊咀應比普通氣焊碳鋼所用的焊咀大。火焰應調成中性或稍偏碳化焰。中性焰焰心的尖端位置應嚴格控制,不能接觸到硬質合金顆粒和工件表面,以免過燒,也就是比普通氣焊時焊咀提的要高,這一點是影響堆焊層耐磨壽命的關鍵,切勿忽視。
堆焊時應盡量采用平焊位置,其它位置堆焊時應采用適當的胎具。
工作場地必須通風良好,以免有害健康。
規格:YD型焊條根據硬質合金顆粒大小,分為:以下八個等級供貨:
牌號 |
公稱尺寸(mm) |
顆粒等級尺寸(mm) |
顏色 |
備注 |
YD-9.5 |
9.5 |
9.5-6.5 |
深綠 |
|
YD-8 |
8 |
8-6.5 |
深蘭 |
|
YD-6.5 |
6.5 |
6.5-5 |
紅 |
|
YD-5 |
5 |
5-3 |
黃 |
|
YD-3 |
3 |
3-2 |
粉紅 |
|
YD-10目 |
10目 |
10-18目 |
淺綠 |
|
YD-18目 |
18目 |
18-30目 |
淺蘭 |
|
YD-30目 |
30目 |
30-50目 |
淺黃 |
|
YD型硬質合金堆焊焊條的堆焊工藝
該焊條采用氧乙炔堆焊。操作工藝如下:
(1)清理工件,使被焊工件表面露出金屬光澤。
(2)取平焊位置進行堆焊,為此可使用適當的胎具為控制堆焊層厚度,可利用限厚塊。
(3)用中性焰預熱,焰心勿接觸工件表面,距離以25mm為宜。
(4)當工件加熱到適當溫度時,即可在待堆焊表面涂一層專用焊劑,如熔劑預熱得合適,熔劑就會起泡沸騰,此時工件表面的氧化物將被熔劑清除,再繼續加熱至溶劑布滿被堆焊的表面并呈透明液體狀態時,表明可開始堆焊打底焊層。
(5)堆焊打底焊層,采用中性焰,用打底焊條尖端不斷攪動熔劑,并隨之熔化,焊咀不斷運行,其運行速度恰好與打底焊條的焊速度相等.要確保熔劑保持在工件表面上。當打底過程結束時,堆焊表面應形成一薄層平滑的打底合金,其厚度約lmm左右為宜。如預熱溫度不足時,熔融的打底層金屬不能流平,并在工件表砸上形成小球或凸起。
(6)堆焊硬質合金焊層。在打底合金層上面,用YD型焊條堆焊,使用中性焰(可稍偏碳化焰)焊咀均勻平穩的在工件表面上移動,火焰對著合金焊條加熱(注意不可使焰心尖端接觸合金顆粒),使焊條中胎體合金熔化,隨之硬質合金顆粒也一同落下。在熔化的胎體金屬凝固之前,要把顆粒安排好,可用左手拿著的合金焊條拔弄,或另一人手持一根打底焊條或石墨棒作拔棍,在一傍迅速撥弄顆粒,使之排列均勻整齊。堆焊層厚度按設計要求控制。
(7)工件堆焊完后,放在不通風的地方,緩慢冷卻,不可急冷,有條件可用石棉氈蓋上。
(8)工件冷卻到室溫后,如果有需要,可把堆焊面磨到要求尺寸和形狀。
(9)清理工件,去除所有飛濺,熔渣等。
堆焊操作方法正確,堆焊層質量滿意的標志是:待冷卻后,堆焊層表面呈發亮的金黃色,堆焊層胎體合金與基體金屬結合良好,合金顆粒排列緊密,且均勻、牢固的焊嵌在胎體金屬里。
過熱或過燒的標志是:冷卻后胎體金屬發紅,合金顆粒露出黑色表面,其后果是合金顆 粒的工作性能受損,影響使用壽命。
加熱不足的標志是:冷卻后,呈無光澤的銀灰色,胎體合金與基體金屬結合不良,堆焊后 的工具運轉時整個堆焊層有脫落的危險
焊接使用說明
預熱
預熱能降低焊后冷卻速度[1] ,有利于降低中碳鋼熱影響區的最高硬度,防止產生冷裂紋,這是焊接中碳鋼的主要工藝措施。預熱還能改善接頭塑性,減小焊后殘余應力。通常,35和45鋼的預熱溫度為150~250℃。含碳量再高或者因厚度和剛度很大,裂紋傾向大時,可將預熱溫度提高至250~400℃。
若焊件太大,整體預熱有困難時,可進行局部預熱,局部預熱的加熱范圍為焊口兩側各150~200mm。
焊條條件
許可時優先選用酸性焊條。
坡口形式
將焊件盡量開成U形坡口式進行焊接。如果是鑄件缺陷,鏟挖出的坡口外形應圓滑,其目的是減少母材熔入焊縫金屬中的比例,以降低焊縫中的含碳量,防止裂紋產生。
工藝參數
由于母材熔化到第一層焊縫金屬中的比例最高達30%左右,所以第一層焊縫焊接時,應盡量采用小電流、慢焊接速度,以減小母材的熔深,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灼傷(電流過大時母材被燒傷)。
熱處理
焊后應在200-350℃下保溫2-6小時,進一步減緩冷卻速度,增加塑性、韌性,并減小淬硬傾向,消除接頭內的擴散氫。所以,焊接時不能在過冷的環境或雨中進行。焊后最好對焊件立即進行消除應力熱處理,特別是對于大厚度焊件、高剛性結構件以及嚴厲條件下(動載荷或沖擊載荷)工作的焊件更應如此。焊后消除應力的回火溫度為600~650℃,保溫1-2h,然后隨爐冷卻。
若焊后不能進行消除應力熱處理,應立即進行后熱處理。
焊接工藝基礎知識
焊接是通過加熱、加壓,或兩者并用,用或者不用焊材,使兩工件產生原子間相互擴散,形成冶金結合的加工工藝和聯接方式。焊接應用非常廣泛,既可用于金屬,也可用于非金屬。[2]
操作方法
金屬焊接方法有40種以上,主要分為熔焊、壓焊和釬焊三大類。
熔焊
熔焊是在焊接過程中將工件接口加熱至熔化狀態,不加壓力完成焊接的方法。熔焊時,熱源將待焊兩工件接口處迅速加熱熔化,形成熔池。熔池隨熱源向前移動,冷卻后形成連續焊縫而將兩工件連接成為一體。
在熔焊過程中,如果大氣與高溫的熔池直接接觸,大氣中的氧就會氧化金屬和各種合金元素。大氣中的氮、水蒸汽等進入熔池,還會在隨后冷卻過程中在焊縫中形成氣孔、夾渣、裂紋等缺陷,惡化焊縫的質量和性能。
為了提高焊接質量,人們研究出了各種保護方法。例如,氣體保護電弧焊就是用氬、二氧化碳等氣體隔絕大氣,以保護焊接時的電弧和熔池率;又如鋼材焊接時,在焊條藥皮中加入對氧親和力大的鈦鐵粉進行脫氧,就可以保護焊條中有益元素錳、硅等免于氧化而進入熔池,冷卻后獲得優質焊縫。
壓焊
壓焊是在加壓條件下,使兩工件在固態下實現原子間結合,又稱固態焊接。常用的壓焊工藝是電阻對焊,當電流通過兩工件的連接端時,該處因電阻很大而溫度上升,當加熱至塑性狀態時,在軸向壓力作用下連接成為一體。
各種壓焊方法的共同特點是在焊接過程中施加壓力而不加填充材料。多數壓焊方法如擴散焊、高頻焊、冷壓焊等都沒有熔化過程,因而沒有象熔焊那樣的有益合金元素燒損,和有害元素侵入焊縫的問題,從而簡化了焊接過程,也改善了焊接安全衛生條件。同時由于加熱溫度比熔焊低、加熱時間短,因而熱影響區小。許多難以用熔化焊焊接的材料,往往可以用壓焊焊成與母材同等強度的優質接頭。